初识营养
“我三个月母亲就没奶了。到11岁刚到四川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吐了三盆血。”这是杨绚九的故事,出身书香门第的小女孩,自幼体弱多病,甚至经历过那个年代恐怖至极的结核病、伤寒病双重打击。在一次又一次躲过死神后,她开始变得不惊、不惧,慢慢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儿时的杨绚九喜欢念书,尤其是化学。为了能够上学,她拒绝了家里一手操办的婚姻。后来,她如愿考上金陵女子学院化学系,却发现自己轻度色盲,看不出化学反应。这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但杨绚九没有灰心,她重新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决定。在北京,曾经有过一所极具特色的大学,虽仅存27年,却赫赫有名。办学宗旨为“专事国学之研究,故取《论语》‘会友辅仁’之义。”这便是杨绚九新的选择,放弃金女大之后,她转学至辅仁大学的家*系学习了与农化相关的营养学。那个对饥饿与死亡有着刻骨记忆的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20年之后,自己会进入一个与之截然相反的领域,并成为新中国一个全新医学学科的推动者与研究者——营养学。“我那时候就开始念书了,他们下午放学走,我就在那吃了饭晚上上自习,所以那个系主任挺喜欢我的,考试老是考的很好。”将发展营养学作为肩上重担时,杨绚九并不乐观。中国营养学的开端,与一个词紧密相连——“非战斗减员”。年,全面抗战爆发,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主要死伤竟转变为因断粮、缺医少药所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医院里,超过20%的疾病由营养缺乏导致。如何能让战士不生病?如何让战士拿起枪?如何让战士保住命?这是杨绚九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让战士的伤口快速愈合,杨绚九知道最关键的是补充蛋白质,因为它是人体组织损伤修补的主要原料。但在那个风雨飘摇、一无所有的年月,动物蛋白极其稀缺。如此,杨绚九想方设法,找到了极为有效的“植物蛋白质”,把*豆磨成粉冲水喂给战士,以促进伤员体内蛋白质能够快速生长。艰难前行
杨绚九见识到了营养学的力量,但却未曾料想,营养学的发展竟如此多舛。随着战争结束,在人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营养学开始显得那样的不合时宜。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华西大学等高校的家*系相继被取消,专业营养师如同一支“熊猫队伍”,医院中。医院。“以前就跟职工食堂一样。有的时候多点奶、多点面条、喝点鸡蛋羹什么的。就是随病人要,随大夫开。”看到这样的场景,杨绚九只有一个念头,营养学是医学的分支,是疾病管理的重要部分,营养科绝不能变成一个大食堂。“将病人食堂改叫营养室,我负责,还要撰写营养室制度,基本膳食和滞留膳食,普通病人吃普通饭,胃不太好的吃软食,做了胃手术的吃半流食等等。”在进入70年代后,中国遭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肝炎爆发。尽管此时西方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营养科模式,但是中国学不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这迫使杨绚九与营养科的同仁必须根据中国的疾病特性进行调整。“当时他们这个腹水很多。一个一个挺着大肚子,低头都看不见自己的脚。腹水还会压迫到心脏,喘气都很困难。脸色是又绿又黑,晦暗的,都跟非洲人似的。”为了缓解肝腹水病人的痛苦,医生们会将患者体内大量腹水抽出,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患者体内大部分蛋白质的流失。此时,为了保持正常身体机能,患者需即刻补充流失的蛋白质。但富含优质蛋白的鱼虾、禽肉、畜肉、蛋类及牛奶,对于大部分肝腹水患者而言,不仅无法起到补充、提升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因为氨基酸含量过高,造成患者肝昏迷。“传染性肝炎特别多,我们就把能治好病人的膳食写成一本册子,第一天、第二天吃什么,第三天吃什么。各病房按照标准安排膳食。医院也参考我们的结果。”矢志不渝
年,杨绚九发表《肝病合并糖尿病的膳食治疗》一文。次年,医院正式成立营养科,同一时期,中国营养科,进入了*金发展的时代。马上,由中科院牵头,中国成年男子蛋白质需要量的工程启动,杨绚九负责大样本计算工作。算三遍,查三遍,用了三年时间,计算了上千例样本,最终她得出了,中国成年男子蛋白质需要量这个极为珍贵的数字,不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标准,更为此后制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贡献出切实的依据。自小命运颠簸的杨绚九,她经历过饥饿,经历过残酷的重庆大轰炸,也见识过生活的粗粝,但无论如何,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未来,也不曾放弃营养学的未来。她清楚自己的工作,多是些平凡的小事,她更明白,小事不小,那关乎营养科的未来,关乎一个健康中国的未来。如今,中国的全民营养,已快速成长为护佑国人健康的大树,而在树荫之下乘凉的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那一个又一个的杨绚九。更多关乎民族大业、救治大任的故事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