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F肝动静脉畸形
TUhjnbcbe - 2020/11/28 1:33:00

概述

肝动静脉畸形由畸形的动脉和静脉直接相互交通形成,可源于多种肝脏疾病,如肿瘤(原发、转移性肝癌)、肝硬变、外伤、手术、穿刺活检、感染、先天性畸形等,而部分原因不明者称为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

临床

多数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往往因其他原因做检查时偶然发现,也有部分患者病变进展,后期因门脉高压、右心长大、心衰等而检查发现。

病理生理

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是因为血管发育变异,导致动静脉直接沟通形成的迂曲、纠集、粗细不等的畸形血管团,动静脉畸形可在肝动脉与肝静脉间形成,也可在肝动脉和门静脉间形成。动静脉畸形形成后,由于动静脉间压力不对等,其间没有正常的毛细血管阻力,内部易形成动静脉瘘,从而使肝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肝动脉血注入畸形血管团内经瘘道直接进入静脉,造成局部血流量增加,循环加快;同时动脉血直接进入静脉,使动脉内压降低,静脉内压增高,引起病变范围内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静脉扩张和扭曲。另外,由于动静脉的分流,使局部血流重新分布,在肝段、亚段和小叶间可因此而出现局部异常灌注。

影像表现

肝脏由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肝动脉供血约占25%,门静脉供血约占75%。正常时血流经这两个途径进入肝脏:一部分通过腹主动脉-肝动脉-肝血窦途径,另一部分通过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肝血窦途径,因此增强扫描正常肝内血管显影具有时相性,即肝动脉最先显影,其次为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当出现动静脉畸形时,由于动静脉瘘道存在,血流直接从动脉进入静脉,使静脉系统提前显影,因此,在动脉期可见肝静脉或门静脉及其属支显影,甚至可以直接显示畸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在动脉早期时,对比剂经肝动脉进入畸形的血管团,出现异常强化的血管团影,同时由于动静脉分流局部血流重新分布,病变周围可出现一过性的局部肝段、亚段或小叶的异常灌注增强,表现为肝脏边缘的楔形、三角形的高灌注区。随着时间延长,正常门脉属支和肝血窦显影,病变区强化程度相对减弱,逐渐恢复正常或接近门脉期的强化程度,故在动脉晚期和门脉期表现为强化范围缩小,呈等密度/信号或稍高密度/信号。而随着时间继续延长,到平衡期,病变呈等密度/信号改变。病变周围的楔形或三角形一过性灌注异常增强是由于肝段、亚段和小叶间动脉血流的再分布所致,反映着病变周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研究认为,由于肝动脉压力高,门静脉压力低,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的动静脉瘘导致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的再分布,在CT/MRI的动态增强或肝血管造影时出现过渡灌注,表现为先于邻近正常灌注区的肝实质的短暂、节段性的增强,或表现为门脉分支显影早于主干,或门脉分支及主干已有强化,而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没有强化。肝动脉造影表现为肝动脉显影时,门静脉小分支早期显影。

鉴别

1血管瘤血管瘤是肝脏的一种常见良性肿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MRI和CT上可见明显的瘤体,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或稍低密度改变,增强后动脉期见边缘结节样强化,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充填,表现为“早出晚归”的特点,其在门脉期仍呈高信号/高密度改变。

2小肝癌由于小肝癌较小常难鉴别,但多由肝动脉供血,动脉期明显强化,而门脉期快速消退呈现低密度/低信号改变,表现为“快进快出”。AFP、乙肝标志物等检查可以帮助诊断。

3肝腺瘤肝腺瘤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可能与使用避孕药有关,瘤体易破裂出血。CT平扫呈低密度改变,由于易出血可见斑点状、片状高密度影,增强后呈等密度或轻度低密度改变;MRI多表现为高低混杂影,增强后动脉期呈低信号,门脉期可轻度强化。

4局灶性结节增生CT平扫时局灶性结节增生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中心瘢痕区为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见病变强化,中心瘢痕强化差,门脉期和平衡期结节呈等密度改变,而中心瘢痕延时强化。MRI表现为平扫呈等或稍长T1和T2信号,中心瘢痕常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时期病灶轻度强化,而中心瘢痕则明显强化

内容节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表现》,作者:张羲娥,宋彬,袁放,陈光文,*子星

往期精彩回顾

丨点击→丨新乡医学影像经典内容汇总

版权声明

1
查看完整版本: F肝动静脉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