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中医不过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鲁迅先生之所以对中医如此的冷嘲热讽,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和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
鲁迅先生出身于封建的官僚家庭,从小家庭还算殷实。在他十余岁时,父亲因常年酗酒,导致身患重疾。得病后在看中医三年后魂归道山,鲁迅先生在这三年里,没少为父亲奔波于药房与家门之间。
先生在《父亲的病中》说到:那位神医要求“经霜三年的甘蔗”作为药引。结果没等到三年,父亲就病得不行了,于是只能另外换一个神医。但这位神医更离谱,他说必须要找承兑的蟋蟀作为药引,而且强调要原配。结果几年下来,病没治好,父亲也撒手人寰,家产也因高额的诊金而损耗殆尽。这也是鲁迅后来在文中对这种荒谬的方式极尽讽刺之语的痛斥一番的主要原因。
那鲁迅先生的父亲到底身患何病呢?我们可以在鲁迅的一些文章中可以断定他父亲的一些病症:水肿、呕血、牙龈出血、何廉臣用败鼓皮丸治疗等。通过这些描述,大致可以推断,先生父亲所患的是肝病,而且是比较重的那种。
就慢性病而言,古代中医有四大难治之症“风、痨、膨、脆”。其中膨胀一证没人敢说能治好,有谚语云“神仙难医膨胀病”。再说了,当时医疗条件限制,最后成为不治之症而病死,也是情理之中的。鲁迅先生由于对父亲的死带有“伯也很抉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于是乎,他跑去日本学西医,原因就在这儿啊。用清代医家吴鞠通的话来说:“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
01
中医,典型的经验主义!
当然,我不得不承认,中医是我们文化精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老祖宗们通过上千年的实践,形成的一套医疗体系。只是说,这套体系没有从本质上规范标准和强调统一,这使中医界里面有“一人一义,千人千义”的理论。同时,中医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作为行医的依据,导致了行医门槛低,甚至让许多机会主义者,从中鱼肉百姓。
中医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实际上是一套经验医学。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饿了,给他吃一碗饭,问还饿吗?还饿;再给吃一碗,问还饿吗?还饿;再给吃一碗,问还饿吗?不饿了。也就是说,再遇到饥饿的人,给开的药方是:煮一锅饭。而这种方式,通过师父传授给徒弟,就成了神医秘方。甚至写进医书,成为行医者对于某个疾病的圭臬,逐渐地形成了文化。
而中医又结合了中国的八卦五行,其中的理论体系颇为复杂。不是有一句老话吗:中医让人稀里糊涂的活,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然这种复杂的理论体系正好也是符合国情的,国人似乎对于神秘莫测的东西永远持有好奇的态度,缺乏探索真相的精神。这恰恰又给中医盖上了神秘的面纱。大多中医的行医方式,讲究望闻问切四法,这四法其实是通过行医者的经验才能执行的。望血色,闻声音,问病情,把脉搏(看心跳状态),都是需要沉淀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去判断病情的。
但凡学中医的朋友,在没有行医之前,都会去拜名医为师,原因在于每一位医生对治疗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因为中医的理论体系里有个体化差异之说。所以,在给不同人治疗感冒的时候,每个人所开的药方可能都有变化,而这种变化很难用数据的方式去量化它的。
02
数据主义和经验主义
针对中医是不是经验主义,在网络上有很多说法,其中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中医的笔记,大致内容是说:中医是不需要量化,中医也不是经验医学。所谓经验医学,是指在临床上只能依据某个特定的经验才能完成治病过程的医学。中医不属于这个类型。中医临床治病必须依据中医的学术理论来指导,老中医与年轻中医都是因循这个方式面对临床疾病的;只不过由于老中医师临床运用中医学术理论的个人经验多一些,其运用中医理论也就相对稳妥而灵活一些。
这话看似说得颇有道理,实则是有点混淆视听了。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主要是根据基础医学,对病患的问题(有关身体或心理的疑问、不适或疾病)加以诊断、治疗的学科。基础医学又是什么,它是一种基于某种疾病的基础认知,而临床医学是通过某种疾病的临床反应来收集到相对的数据,解析这些数据,来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中医却缺少临床医学这个内容,毕竟每位医生对疾病的认知不同,难以量化和达成共识去协同,从而又引发了中医的门户之见。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西医一旦失去临床数据或者是仪器检测,医生一般都会茫然无措的。就很多新型病毒的治疗中,西医在对于某些新型疾病而言,多以激素治疗的原理来进行临床实验,但这样的临床治疗只会让患者非常痛苦地活着。而中医温病学说的确让人难以理解,譬如温病的“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理念;尤其是对于那些排斥中医学说的人则更是如此。由于学术认知的差异,中医学说的一些生理病理概念也是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检验得出来的;问题还在于,中医临床无需实验室验证,然而对于某些病情的控制还是有一定方法。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医学对于生病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西医对于病的认知主要依据检验数据,而中医关于生病的认知则为“有症即为病”。以所谓的亚健康调理为例。临床上许多患者由于出现不适反应而求医,由于其检验数据正常,西医临床通常不认为是生病,甚至还有不少人被西医临床认定为其精神状态有异,故而才有所谓亚健康一说;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类患者身体状况属于健康与生病之间的灰色地带。
西医作为数据主义的代表,通常对于疾病检测和探索采取局部治疗,而中医根本就不用理会它是什么病毒,也不管它是什么新型疾病,扶正祛邪即可了之。外邪致病无外乎风寒、风热、风寒湿、风寒湿热之类,只要辨证准确,药证相符,感冒即刻痊愈。这完全也就是经验之道了,老医生方子开多了,对于很多症状而言,自是有一套治疗的准则。
03
中医和西医之争,需要化“敌”为友。
其实,中医虽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缺少标准和行医准则,让许多机会主义者进入了这个行当。我们现在社区药店最多的还是中医坐诊,因为西医需要严格的考核,需要行医资格证的。就算现在中医也在规范行医标准,但路还是很长。而现在医学注重消除致病因素为主要治疗手段,和中医的调理治疗又南辕北辙。并且许多时候,中西医对待病情的理论都是反的。比如:你的手臂骨折了,西医需要冰敷来缓解痛苦,抑制骨折区域肿胀。中医完全相反,主张血液循环,驱除淤血为主,加强身体机能为辅。两者之间,又都有不足之处!中医的不足来自于不求创新,太过于封闭,甚至和玄学相结合,制造神秘!西医的不足则是忽略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及人的整体性。
未来,中医要想突围,必须要打破封闭的门户之见,结合西医的仪器检测。通过数据来填充经验中的漏洞,让患者更全面的接受治疗。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医学的发展正道,都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二者之间互补短长才能推动我国医学的发展。
04
鲁迅先生说“中医”
鲁迅先生赴日学医,想必也是知道,他父亲的病已经是晚期了,都肝腹水了,放在今天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一样救不了。
而鲁迅先生抨击“中医”,并非是打倒一切旧文化,而是对当时国民愚昧的一种惋惜!因为在中国任何文化都可以变得妖魔不堪,这也是国民最可怕的一面。中医有“神医”一说,然而西医却没有,这完全是对中医的一种嘲讽!
鲁迅先生发表于年的《经验》中说:“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因为它曾经费去许多牺牲,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偶然翻翻《本草纲目》,不禁想起了这一点。这一部书,是很普通的书,但里面却含有丰富的宝藏……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到这程度……人们大抵已经知道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建筑,烹饪,渔猎,耕种,无不如此;医药也如此。”年他在《伪自由书·推背图》里说道:“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宇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生命的了。”
由上可见,鲁迅先生早期批评中医,主要是批评中医的某些缺点、某些不良的医者和行医之风,不是否定整个中医。正如周海婴所说,鲁迅对于其父亲的病,对于中医药的看法,仅仅是他个人所接触的范围,并不是对全国的中医状况进行判断,他在文章中提到给父亲治病的中医用的药是“败鼓皮丸”,开的药引有“原配的蟋蟀一对”等,治不好了就推给别人,或者推给鬼魂“冤愆”,鲁迅对此十分反感。
所以,对于中医,大家一定要正确面对它,从中医的本质出发。破除所谓神话典故。因为世界上任何一项医学都不是完美的,西医无法治疗的病,中医也未必能治疗。并且古今变化很大,以前是没有转基因,现在出现了转基因。至于草药大多是通过种植而来,药效能不能和野生的相比,我不得而知!
最后,中医要想发展,一定要定标准,增加行医的门槛,千万不要为了一己私欲,助长了蒙古医生的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