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缝:理财,从观念开始
“钱荒”来袭,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飙升。在“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的背景下,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是社会的共识,但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银行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挑战在哪里?互联金融来势汹汹,银行业又将如何应对……要理解这些当前金融业的热点问题,离不开对金融本质的理解。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也许能给大家提供些许启发。
《金融的逻辑》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作者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时刻关注社会转型问题,并藉此审视中国社会的传统与未来。
陈志武认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如友谊、情感,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在陈志武看来,无论国家或者个人,都应学会将未来的钱贴现到今天使用,从而更好地发展,产生更多的“钱”。于国家的层面,就是要发展债券、股票以及其他金融工具这些贴现机器,从而发展金融市场;于家庭与个人,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理财观念,学会信贷与投资,处理自己的收入流周期与生命周期的拮抗。陈志武用了很多例子来佐证他的观点。
陈志武是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其拥有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治经济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国内鲜见的能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源流把事情说得很清楚的经济学家。“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治国的金融之道”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思考。
在金融危机拐点乍现的背景下,该书密切联系当前中国热点话题,引起巨大反响。
资深媒体人何力指出:陈志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财富增长的制度性内涵,使我们明白,仅有个人的机遇和聪明才智是不够的,在勤劳和富有之间还有一座必须建造的桥梁——好的市场经济制度。
《金融的逻辑》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还原金融逻辑,为我们理解当前的金融热点话题提供了深刻的视角。□宋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