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肝后下腔静脉retrohepatic [复制链接]

1#

在整个RHIVC,分布大小不等的肝静脉口,第二肝门与第三肝门之间,找不到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学标志。但在RHIVC的中间有一段口径大于5mm的肝静脉稀疏区域。依此解剖特点RHIVC被分为上、中、下3段,能够反映一定的解剖学规律,能为临床实际所用。第二肝门:肝静脉口上缘平面至肝静脉口下缘平面;第三肝门:最高一支直径大于5mm的副肝静脉口上缘平面至最低一支直径大于1mm的副肝静脉口下缘平面;肝门间段:第二肝门与第三肝门之间,少有大于5mm副肝静脉汇入。

第二肝门:大家熟知此不讨论。

肝门间段:没有大于5mm副肝静脉汇入,是某些肝脏手术操作的安全空间。

第三肝门:相当于RHIVC下1/2段,长约25-47mm;下腔静脉肝后段右半侧壁下1/4份同肝接壤处,段内有5mm以上的大、中口肝静脉60多个,约占整个大、中口肝静脉的31%,它汇聚了RHIVC下段所有大、中口肝静脉,在解剖学和外科学上均有重要意义。除肝外静脉,汇入第三肝门的大、中口肝静脉,称作副肝静脉。大于5mm的副肝静脉才能引流一个半个肝段以上的区域,能独立于肝静脉存在而发挥关键性作用。当肝静脉损伤时,只要有它的存在,必要时可以切断1、2支肝静脉不需要重建,从而简化手术操作和缩短手术时间;在活体肝移植时,大于5mm的副肝静脉必须得到保护和重建,它的存在还能够为中肝静脉的去留,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在Budd-Chiari综合征,大于5mm的副肝静脉,是一个介入治疗的理想通道;在肝的外科手术中若处理不当,常常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

视频显示第二肝门、肝门间段、第三肝门

第三肝门

第三肝门下缘最低平面细小副肝静脉

病例1:胸、腹壁静脉曲张就诊RHIVC单纯肝门间段明显狭窄,肝静脉入口无影响,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电话随访支架植入治愈。(此病例罕见,此图基本划分了RHIVC的各段。年限过早本人虽了解相关解剖但不够透彻,只是提示了诊断,没有留下更多的图像资料)

病例2:一起住集体宿舍的一个小伙伴,澡堂洗漱被我发现胸、腹壁静脉曲张而就诊我的前辈诊断为狭窄闭塞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年在实时超声引导下,我院行下腔静脉再通,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愈”。介入治疗后一直由本人复查,胸、腹壁静脉曲张消失,但反复上消化道出血,6年时间近30次的连续超声监测发现,下腔静脉肝静脉开口逐渐闭塞,年外院证实,行副肝静脉支架植入。之后间断出现下腔静脉血栓和消化道出血,治疗矛盾,偶显示副肝静脉支架血流方向反向;偶副肝静脉支架血流方向正常。年出现原发性肝癌,下腔静脉癌栓,最后死于消化道大出血。

多次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本人分析:1,先天畸形无法很好预判RHIVC的副肝静脉回流。2,畸形扭曲的管道支架长度估计困难,或释放偏差。3,体循环受阻解决了,RHIVC肝静脉和副肝静脉的回流没有很好解决。4,网格状支架覆盖了第二肝门肝静脉入口,内膜生长或血栓机化导致闭塞,肝静脉回流受阻。

年实时超声引导布加氏综合征的放射介入治疗,在那个年代应该是湖南省放射介入学和介入超声学的传奇。(当时使用仪器EUB-,没有工作站没有图像留存)

副肝静脉支架血流方向反向

副肝静脉支架血流方向正常

小小的一段RHIVC隐藏多少秘密,两大回流:体循环的回流、肝静脉和副肝静脉的回流。两大回流与多少疾病和手术相关,此段的超声显示容易,细小的副肝静脉显示不易,但若对上面的分段解剖和每段的临床意义不了解,就难以正确诊断和评估相关疾病,及术前的预判。

值得我们尊敬的前辈:

曾宏桥教授(原株洲市医院特诊科主任,医院超声科主任,株洲市超声医学会主任委员)

谢协松教授原株洲市医院放射科主任现已退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