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pf.39.net/bdfyy/zjft/我一直相信这样的说法,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是拥有一颗能理解他人的同理心。
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当我想要表现英雄人物精神品质的时候,或是宣扬正面形象的时候,总会有几个不协调的声音把我从云端扯到地底。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小说单元,几篇文章都涉及到生与死,以及如何看待生与死。我努力营造悲壮牺牲的气氛,用低沉的语调,严肃的表情引导学生去理解舍生取义的庄严内涵,一个学生举起手,站起来说:“老师,我也看过死人,暑假的时候,我爸带我回老家去看我爷爷,没几天就开始吃席了。”教室里开始出现笑声,很快七嘴八舌的喧闹起来,剩我一个呆呆地站在讲台上。
另一篇课文里讲到了母亲,一个贫病交加的母亲,在自己临死之前,努力用仅剩的围巾包裹住熟睡中孩子的小脚。读到这里我已经哽咽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抬起头望着天花板,感叹母爱的深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妈就不是这样,我妈天天只知道玩手机。”其他的孩子们马上议论起来,这个说我妈也是,另一个说我妈总让我去买早餐。我满腔的情绪没有发泄出来,全顺着喉管咽到胃里,憋得难受。
我感到震惊,不知是因为我对于死亡的理解受到了致命一击,还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心灵一无所知,我必须承认我感到迷茫。像我这代人,一直相信人类的情感法则自有规律,该喜悦的时候就喜悦,该伤心的时候就伤心。可是现在,孩子们在我眼前,面对死亡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如果是因为英雄形象离我们遥远,那么母亲总归是亲近的人,我不相信有人看到“母亲”这两个字,不会在内心跃出一个鲜活的人影,虽然每个人心中的母亲都独具特色,但当母亲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们并不心惊,丝毫不为所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给了我新的启示,下班回家,岳母告诉我儿子小学同学的奶奶去世了。这个人与我们很熟,她生病的时候,医院看她,当时看起来还康健。我也曾见过她几面,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很和善。她看到我儿子总是夸奖他学习好,长得好,儿子也有礼貌的向她问好,然后乐颠颠地离开。儿子放学后,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他的脸色瞬间严肃起来,问我怎么死的。我说生病死的,他问什么病,我说肝腹水有可能是转化为肝癌这个病很痛苦。儿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那个奶奶怎么就得了这种病,真不幸啊。岳母在旁边说,那人比自己还小三岁,其实年纪不大,屋子里的人都沉默了。这天直到写完作业,儿子都有点闷闷不乐,我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没想到人会这样容易就死了。
小孩子对书本里面的人物缺乏感情,不是他们本身情感缺失,而是他们的视野只能